2020夏至是幾月幾日日幾點
陽歷時刻:2020年6月21日5:43:33
陰歷日期:五月(大)初一星期日
開始時刻:2020年6月21日05:43
結束時刻:2020年7月6日23:14
1、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,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;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,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。
2、二十四節氣之一,在6月21或22日,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,夜間最短。
夏至基本介紹
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,為夏至日。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,太陽角度最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。因為,接近地表的熱量,這時還在繼續積蓄,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。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。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,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℃左右。
夏至由來
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公元前七世紀,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,就確定了夏至。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(或22日)開始,至7月7日(或8日)結束。據《恪遵憲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長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極也。”
夏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回歸線(北緯23°26\'),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,且越往北晝越長。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,杭州市為14小時,北京約15小時,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。
夏至以后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,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。民間有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的說法。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。
夏至風俗活動
1、祭神祀祖
夏至時值麥收,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災年豐。因此,夏至作為節日,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。《周禮·春官》載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周代夏至祭神,意為清除荒年、饑餓和死亡。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,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,又祈求獲得“秋報”。夏至前后,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“過夏麥”,系古代“夏祭”活動的遺存。
2、消夏避伏
夏至日,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、脂粉等物。《酉陽雜俎·禮異》:“夏至日,進扇及粉脂囊,皆有辭。”“扇”,借以生風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體熱所生濁氣,防生痱子。在朝廷,“夏至”之后,皇家則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“消夏避伏”,而且從周代始,歷朝沿用,進而成為制度。
3、“麥粽”與“夏至餅”
江南食俗,一般有麥粽、角黍、李子、餛飩、湯面等。《吳江縣志》:“夏至日,作麥粽,祭先畢,則以相餉。”不僅食“麥粽”,而且將“麥粽”作為禮物,互相饋贈。夏至日,農家還搟面為薄餅,烤熟,夾以青菜、豆莢、豆腐、及臘肉等,祭祖后食用,俗謂“夏至餅”,或分贈親友。
4、冬至餛飩夏至面
自古以來,中國民間就有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,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,民間有“吃過夏至面,一天短一線”的說法。南方的面條品種多,如陽春面、干湯面、肉絲面、三鮮面、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,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。“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。”
相關閱讀
冬月是農歷幾月份:農歷十一月冬月是農歷十一月的別稱,農歷十一月也被稱為辜月、暢月、后十月、仲冬。寒冬臘月,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個
你知道2015年7月5日是什么日子嗎?7月5日是毛南族的分龍節,這個節日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。于農歷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(龍
2017年端午節日期2017年5月30日 農歷 五月初五 端午節 星期二端午節是指每年農歷的幾月幾號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
在我國除了固有的傳統節日之外,還會有一些紀念日,宗教節日等等,而農歷六月十九就是其中一個節日,那么農歷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什么日呢
2017年母親節是幾月幾日?2017年的母親節是5月14日,農歷四月十九。母親節的由來母親節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。這個節日最早出現在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