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州元宵
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舊時廣州在這天許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。如在清代時,在現在的解放中路一帶,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剛剛升起,街上已人頭涌涌,據民國初年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載,廣州過去“十家則放煙花,五家則放花筒”,處處繁花四放,炮竹連天響。長長的舞獅、舞龍、舞鸞、舞象的隊伍,隊伍后面緊跟著“打十八”(即后來所稱的“八音鑼鼓柜”),再后面是手舉或手提各式燈籠的居民燈飾隊。在元宵游行隊伍中,還有特意組織的、以金童玉女扮飾的民間故事表演隊,如“天女散花”、“六國封相”“哪咤鬧海”等,游行隊伍常常達數里之長,穿大街、繞小巷,所到之處,居民們燃煙花,放炮竹,成了沸騰的海洋。
舊時,廣州郊區的鄉鎮,還有在農歷十六至十九日輪流鬧元宵的舊俗。郊區人民講究團結,為了方便各鄉鎮群眾在元宵節時互相拜賀,十里八鄉的鄉民約定輪流進行元宵活動。原三元里鄉的鄉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鬧元宵的習俗,每逢此日,原十里八鄉的居民都來參加活動,敲鑼打鼓,唱歌跳舞,交朋結友,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。
現在,廣州的元宵燈會演變為每年的元宵之夜,廣州各公園以及娛樂場所,包括街道兩旁和珠江沿岸都張燈結彩,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彩燈琳瑯滿目。主要燈品有走馬燈、夾紗燈、絲料燈、宮燈、各式形象紙扎燈、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花果燈、大型彩燈等,現在各式各樣的霓虹燈也加入了節日行列,將廣州打扮成一個五彩繽紛的海洋。
元宵節簡介
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燈節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,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。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“夜”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“元宵節”。根據道教“三元”的說法,正月十五又稱為“上元節”。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。
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,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。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,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,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。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,唐朝時佛教大興,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“燃燈供佛”,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,從唐代起,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。
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。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、吃湯圓、猜燈謎、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。此外,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、舞獅子、踩高蹺、劃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。2008年6月,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元宵節的意義
1、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。古代元宵節由于開禁,人流如織,男女相遇,易于產生愛情。千百年來,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,舉不勝舉。2、在物質生活層面,元宵佳節,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,“湯圓”與“團圓”字音相近,象征著團團圓圓,和睦相處。
3、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歡節,人人參與,樂在其中。
4、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,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,祈求神靈保佑。
5、元宵節到來時,節日經濟被攪熱。
相關閱讀
婚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是一種責任從今往后不再是一個人,需要為整個家庭考慮。深圳人也不例外,并且在深圳當地有著屬于地方
陽歷時間2021年2月26日農歷時間農歷正月十五節氣別稱上元節、天官節節日起源燃燈習俗、紀念平呂說節日習俗賞燈、猜燈謎、耍龍燈
大年初三的習俗1安睡遲起2燒門神紙3掃帚日4山東回娘家5甘肅送灶神6迎灶神開井大年初三的禁忌1忌點燈2忌外出3忌動刀子4忌吃米飯5
2014年馬年是閏月年,閏九月。關于閏月習俗的說法不少,有些地方還有一些閏月年的禁忌,因此在這一年人們要多加注意。但閏九月也不常有
2020-2030年元宵節時間表年份陽歷星期2020年2月8日星期六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2022年2月15日星期二2023年2月5日星期日2024年2月24